top of page
  • AICEHK

【來論】改革通識科 加強STEM教育

節錄於:巴士的報

原作者/撰文︰盧偉國博士

發佈於: 2020年12月15日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改革高中通識教育科,教育局局長楊潤雄隨後公布了通識科的改革方向和方案,當局將精簡通識科,雖維持必修必考,但評級改為及格與不及格,同時重整及刪減課程內容,不設「獨立專題探究」,又設立經審批的「適用書目表」,並且重視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及國民身分認同,學習《憲法》、《基本法》和法治,更會提供內地考察機會,讓學生親身認識國情和國家發展。凡此種種,無疑為全面檢討通識科邁出重要的一步,但似乎仍未完全滿足社會的要求。

  事實上,特區政府在教育上的投放甚多,然而,去年「反修例風波」席捲全港,暴露了教育界存在不少問題,而通識科教育正是社會的關注的焦點之一。通識科自二〇〇九年開始設立,中學文憑試定出中、英、數和通識科四個核心科目「三三二二」的升大學評分標準,而近年部分大學出於現實考慮,自行調整了收生要求,將四個核心科目與兩個選修科一併評核,等於降低了通識科的分數比重。然而,高中通識科長期受到爭議,更重要的原因是,無論教材編撰還是課堂講授,基本上是放任自流,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就利用該平台向學生灌輸「違法達義」等扭曲的價值觀,甚至宣揚「港獨」等激進主張。正如教育局局長指出,「教育局不止是教育資源的提供者,亦是教育政策的制訂者及推行者,同時擔當着監察者的角色」,對通識科的流弊,確實有必要盡快撥亂返正。

  關於如何更好地改革通識科,除了修訂課程內容和削減課時之外,社會上還有不少具體的意見,希望從優化各項制度入手,包括要求將教科書納入現行課本送審機制,並要求學校將相關校本教材及教案上載至特定資料庫內,以供教育局及公眾監察;檢討關於通識科教師的培訓機制、考核機制和投訴機制,以確保教師的學科知識、教學水平和專業操守均符合社會的要求;同時,加強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合作和監督,以確保考卷擬題、審題及評核都能夠做到公平公正。

  此外,工商和專業界別的不少朋友更主張,時移世易,我們應更充分利用改革通識科帶來的契機,進一步取消通識科為核心科目,毋須高中學生必修必考,以便讓學生有更多時間修讀其心儀的選修科,作出有利於個人未來發展的抉擇。其中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是加強推動加強STEM(即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學科)教育。

  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進入了以創新科技帶動的新經濟時代。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的衝擊,也有賴科技防疫抗疫,包括促進疫苗的研發等。中央政府又大力支持港深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可以預期,本港未來在科研投放、創科發展機遇和科技人才需求等方面,都需要加強。行政長官宣布撥款二十億元設立「傑出創科學人計畫」,吸引海外科研人才來港,但人才更需從內部培育。平心而論,特區政府近年也一直大力推動STEM教育,在二〇一八/一九學年,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而與STEM有關的學位共超過三萬五千個,比五年前增加百分之十六。財政司司長去年亦宣布預留四千萬元,為本地大學STEM課程的本科及研究生安排短期實習。今年的《施政報告》建議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畫」,將特設數百個科技行業的名額,以促進科技人才的培養。

  本港對青年科技人才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為了配合這個發展趨勢,必須推廣並加強STEM教育,給予學生更大的選科空間,並為他們營造更多的發展機遇。

  盧偉國博士

  立法會議員(工程界)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主席

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來源: Topick hket.com 發佈於: 2023-11-22 原文責任編輯:梁凱婷 為培育創科人才,都會大學將成爲本港首間自資院校,於2024/25年參與創新科技署旗下的「創科實習計劃」;超過2,000名修讀STEM相關學科本科及研究生最快可於明年暑假,藉計劃獲得創科相關實習機會。 校董會主席黃天祥於今日(22日)舉行的僱主午宴上表示,新安排有助都大學生獲得更多寶貴的實習機會,大大提升其

來源: Sunday Kiss 發佈於: 2023-10-25 科技教育成為現時教育的大趨勢,聖公會聖馬太小學由前任校長到現任張校長都一致發揮前瞻性,大力引入科技教育、STEM教育等,配合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為孩子增加學習興趣、未來的競爭力。今回「校長辦公室」將會帶大家了解這所學校以其不斷進步的科技教育和豐富的學術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求知和探究精神,為他們的未來打造了無限可能性。 學校為學生提供更好

來源: 東網 on.cc 發佈於: 2023-10-15 為配合社會創科發展及鼓勵學童多參與運動,聖雅各福群會與八達通卡有限公司聯合舉辦「八達通創科運動計劃」,吸引逾百名學童體驗乒乓等球類運動,並學習STEM知識。參加者會將科技與體育融合,例如自製乒乓球發球機,同時培育他們的體能及智能發展。 該計劃自2022年推出,並獲社會福利署管理的攜手扶弱基金贊助,目標於2022至2025學年推行首個3年計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