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AICEHK

【來論】通識科改革 以STEM取代獨立專題探究

節錄於:巴士的報

原作者/撰文︰黃錦輝教授

發佈於: 2020年12月5日


【來論】通識科改革 以STEM取代獨立專題探究


《2020年施政報告》建議改革高中通識課程,計畫「讓這個科目重新成為學生:

(1)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

(2)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

(3)培養明辨慎思能力

(4)以理性分析當代領域的課題


筆者認為,通識科高中老師於過去十年一直以來在不同程度上都按照這四項教學目標來施教。儘管教育局曾於不同時段制定通識科課程指引,包括教育局及考評局分別在○七年及一五年發布及更新了《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一三年教育局課程發展處通識教育組和考評局聯合編訂了《通識教育科課程與評估資源套》、一五年根據《課程及評估指引》再出版了《通識教育科課程資源冊系列》等,老師對指引有着不同的演釋,在設計課程及教案時趨向自由發揮。


由於對指引的理解存在落差,教育局及學校在通識課程及考試的檢測上難以有效執行。大部分老師通常以「當代領域的課題」(包括時下政治化的社會問題)為教材,可是這類問題往往是沒有明確答案的,更甚者答案是模棱兩可。如何去分析及理解這類問題見仁見智,而且非常依賴老師本身的教學經驗及政治中立程度,實際上老師所設計的課程及其教學方法良莠不齊。因此,特首林鄭月娥近日在接受傳媒訪問時指出在過去十年香港通識科的教材及考試題目出現不少爭議。客觀而言,基於上述理由這現象的確難以避免。


在另一傳媒訪問中,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解釋通識科改革之後,課時會減少,學生可以利用多出的時間選修多一個學科或參與其他學習活動。再者,他曾在公開場合指出在中小學教育中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統稱STEM)課程對香港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因此局方會持續投資STEM教育,包括資助學校在設備、教材、師資、實習等範疇的擴展。有見及此,筆者建議學界可以好好利用通識改革所多出的時間推行「當代領域STEM體驗式學習」(STEM Experimental Learning for Contemporary Issues)。


例如,「新冠肺炎病毒」防疫是一個典型的當代領域問題。

老師可以教導學生:

(1)以「科學」(S)原理去了解病毒的特徵及其傳播的環境因素;(2)然後利用合適的「數學」(M)模型去模擬病毒傳播的途徑,並從結果中找出影響力最大的;

(3)繼而採用「工程」(E)手段,設計出一套有效的方案去追蹤經過這途徑的疑似疫者;

(4)最後選擇適當的「科技」(T)來落實方案,並進行成效評估。


值得留意的是這學習方法以STEM為主體,科學化地實踐通識課程的知識基礎、多元知識、明辨慎思及理性分析的四大目標。與此同時,學生也會學習設計具體方案及赴諸實踐。這做法可以教導學生建模和分析(Modelling and Analysis)、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及STEM應用。課程可以為未來有意在大學主修創新及科技相關學科的高中學生打好基礎。


學校可以考慮把「當代領域STEM體驗式學習」納入數學科延伸課程M1或M2,又或者編程課程(Coding Class)中。這做法一石二鳥,一方面可以增加M1、M2及編程課程的「軟技能」(Soft Skills)及應用學習層面,另一方面可以適當地取代將被取消的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IES)部分。


黃錦輝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


5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來源: Topick hket.com 發佈於: 2023-11-22 原文責任編輯:梁凱婷 為培育創科人才,都會大學將成爲本港首間自資院校,於2024/25年參與創新科技署旗下的「創科實習計劃」;超過2,000名修讀STEM相關學科本科及研究生最快可於明年暑假,藉計劃獲得創科相關實習機會。 校董會主席黃天祥於今日(22日)舉行的僱主午宴上表示,新安排有助都大學生獲得更多寶貴的實習機會,大大提升其

來源: Sunday Kiss 發佈於: 2023-10-25 科技教育成為現時教育的大趨勢,聖公會聖馬太小學由前任校長到現任張校長都一致發揮前瞻性,大力引入科技教育、STEM教育等,配合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為孩子增加學習興趣、未來的競爭力。今回「校長辦公室」將會帶大家了解這所學校以其不斷進步的科技教育和豐富的學術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求知和探究精神,為他們的未來打造了無限可能性。 學校為學生提供更好

來源: 東網 on.cc 發佈於: 2023-10-15 為配合社會創科發展及鼓勵學童多參與運動,聖雅各福群會與八達通卡有限公司聯合舉辦「八達通創科運動計劃」,吸引逾百名學童體驗乒乓等球類運動,並學習STEM知識。參加者會將科技與體育融合,例如自製乒乓球發球機,同時培育他們的體能及智能發展。 該計劃自2022年推出,並獲社會福利署管理的攜手扶弱基金贊助,目標於2022至2025學年推行首個3年計劃

bottom of page